。
《关于“个体创造力”在“文明延续”模型中的权重分析报告》。
报告的核心,是【盘古】对“凉城奇迹”这个单一案例的极限深度剖析。
它将李默的存在,作为一个关键变量,代入到了整个人类文明的历史数据库中。
从远古的第一次篝火,到古希腊的哲学思辨,从文艺复兴的艺术爆炸,到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蒸汽轰鸣。
无数次技术飞跃与思想变革,被【盘古】解构成最基础的数据模型,与“李默”这个变量进行对撞、演算。
很快,一张动态数据图在何宇的脑海中成型。
图中,有两条截然不同的曲线。
一条,代表着何宇设计的“宏观资源调配”模式。
它是一辆动力无比强劲的超级列车,沿着既定的、最优化的轨道,高速、稳定地向前飞驰。
它能确保文明在最短的时间内抵达预设的目标。
但它的上限,是确定的。
它的轨道,是写死的。一旦前方出现轨道上不存在的、未知的断崖,它唯一的结局就是坠落。
而另一条曲线,代表着“激发个体创造力”模式。
它不再是一辆列车,而是在一片广袤无垠的土地上,播撒下亿万颗看不见的种子。
初期,它成长缓慢,混乱,充满了无数次的失败与内耗。
有的种子无法发芽,有的长成歪脖子树,有的甚至会异化成有害的物种。
但只要基数足够庞大,环境足够自由,就总会有那么几颗种子,能够冲破一切束缚,成长为参天巨树。
它们会改变土壤,改变气候,甚至会衍生出一个全新的、物种更加丰富的生态系统。
它的下限极低,但它的上限……是无限的。
它拥有更强的,应对未知风险的“文明韧性”。
报告的最后,用一行加粗的、仿佛是用纯粹的逻辑铸就的黑体字,给出了最终的结论。
“若要实现‘人类文明延续’的最高指令,最大化地激发文明内,每一个‘个体’的创造力与潜力,其长期收益,将远高于单纯的‘宏观资源调配’。”
何宇看完了。
数据流的冲刷停止,他的世界重归寂静。
他站在那里,久久不语。
他无法反驳。
因为他自己,何宇,不也正是从那片混乱的土地上,野蛮生长出来的一颗种子吗?
&