索雷尔先生被金灿灿的英镑所征服,才答应为英国佬量身定制一部充满‘英伦风情’的消遣之作。
这或许可以理解,毕竟艺术家也需要面包,但无疑令人惋惜——我们失去了一位可以写出更多深刻作品的作家。
而英国人多了一部可供茶余饭后谈论的刺激读物。】
类似的观点比比皆是。
评论家们普遍认为,莱昂纳尔是为了丰厚的稿酬,放弃了对艺术的追求,转而创作一部迎合大众口味的通俗。
毕竟“侦探”,一听就是以悬念和刺激感官为主,哪里还顾得上什么深刻的表达?
他们认为莱昂纳尔开始浪费自己的才华,也许会就此滑落成另一个的大仲马。
当然也有不同的声音,但微弱得几乎被淹没。
少数精通英语的法国评论员或学者,在私下交流中表达了截然不同的看法。
一位索邦大学的教授在一次聚会上激动地反驳:“你们错了,完全错了!
我仔细阅读了《血字的研究》的前两期连载,这绝非只是一部刺激感官的庸俗之作!
这位‘夏洛克·福尔摩斯’的‘演绎法’,充满了科学的理性精神。
莱昂纳尔对伦敦社会的描绘细致入微,叙事结构和人物塑造也远远超出了普通的侦探故事。
这同样是一部杰作,一部能够重新定义侦探这一类型的作品!”
然而,这样的声音往往被视为夸大其词,并未能扭转主流舆论的偏见。
而看过手稿的莫泊桑、左拉等人,却在莱昂纳尔的特意请求下,保持了不同寻常的沉默。
即使遇到记者追问,他们都三缄其口,只是含糊地表示“莱昂有自己的考虑”。
但这种讳莫如深的态度,反而更加激起了外界的好奇心。
莱昂纳尔究竟写了一部什么样的?能让左拉都选择闭口不谈?
读者的情绪则更为直接。
无论是那些被《本雅明·布冬奇事》深深打动的中产阶级太太、小姐,还是在小酒馆里为《米隆老爹》和《故乡》唏嘘不已的普通市民……
他们在得知莱昂纳尔有了新作,却只能在英国读到后,都感到一种莫名的失落和急切。
“为什么我们要等到英国人都看完了,才能看到莱昂纳尔的新故事?”
《小巴黎人报》的编辑部收到了不少读者来信,表达着类似的疑问。
“我们也要看到莱昂纳尔的新作!”这样的呼声开始在读者圈中流传。
人们议论纷纷,既对莱昂纳尔“为英国人写作”感到些许不满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