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了确保任务顺利执行,6架苏-35战斗机负责全程护航。
作为第四代半战斗机中的佼佼者,苏-35凭借先进的航电系统和矢量推力技术,成为俄国空军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。
此外,2架安-125改装的空中加油机为编队提供了续航保障,而安-12o预警机则通过雷达探测和数据链路指挥,为整个编队构建了全方位的信息优势。
这支庞大的编队以精确的协同动作迅升空,并按照预定航线向北太平洋方向进。
值得注意的是,这种规模的空中编队在冷战后极为罕见,其出现本身就足以引起全球关注。
随着编队逐渐接近阿拉斯加上空,北美防空司令部立即进入高度戒备状态。
阿拉斯加不仅是阿美莉卡本土防御的第一道屏障,更是美军在全球范围内的关键战略节点之一。
面对如此大规模的俄国机群,阿美莉卡显然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心理压力。
先,图-16od和图-95的存在意味着俄国可以在短时间内对阿美莉卡本土实施远程打击。
尽管这些轰炸机并未携带实际武器,但它们象征着潜在的威胁。
其次,安-125空中加油机的参与表明,俄国有意延长编队的作战半径,从而扩大其战略威慑范围。
最后,安-12o预警机的存在进一步强化了编队的指挥协调能力,使得美军难以轻易采取反制措施。
更为重要的是,这次行动生在国际局势敏感时期。
俄国选择在此时展示武力,无疑是在提醒阿美莉卡,别以为你在欧洲干的那些龌龊的事情我不知道,这次就是让你看看我的肌肉。
为了避免在国际上引起纠纷,俄国国防部,凌晨三点布演习公示。
当俄国空军编队进入阿拉斯加附近空域时,北美防空司令部迅反应,派遣4架f-22“猛禽”
隐形战斗机和2架f-16e“沙漠隼”
战斗机前往拦截。
f-22作为世界上最具隐身能力的第五代战斗机,能够在不被现的情况下逼近目标;而f-16e则以机动性和灵活性着称,适合执行近距离格斗任务。
但让对方失望的是,本次的安-12o预警机可以捕捉到f22的动态,于是派遣苏-35战机前往对抗。
双方战机在高空展开了一场紧张的博弈。
最初,6架苏-35组成紧密的防御阵型,利用其强大的雷达和电子对抗设备监视来袭的美军战机。
与此同时,安-12o预警机不断向编队送实时情报,帮助苏-35保持战术优势。
然而,f-22的隐身特性给苏-35带来了不小的挑战。
尽管苏-35装备了红外搜索与跟踪系统,但在广阔的空域中捕捉到f-22的具体位置仍然有些困难。
相反,f-22可以依靠自身的优势逐步靠近苏-35,试图逼迫后者改变航线或暴露编队弱点。
在接下来的数分钟内,双方进行了多次试探性交锋。
苏-35频繁使用机动动作规避可能的威胁,同时通过数据链与编队其他成员保持联系。
f-22则尝试模拟攻击路径,评估苏-35的反应度和火力覆盖范围。
至于f-16e,则更多地扮演辅助角色,负责掩护f-22并压制可能出现的其他威胁。
最终,在完成一系列复杂的战术动作后,双方均未采取进一步的激进行动。
俄国编队开始转向返回,而美军战机也逐步撤离。
这场空中博弈虽未演变为直接冲突,但却充分展示了现代空战的复杂性和高技术含量。
随着俄国编队安全返回基地,此次战备巡航任务正式结束。
然而,它所带来的影响却远远出了任务本身。
对于阿美莉卡而言,这是一次深刻的警示:尽管冷战已经结束,但俄国从未放弃其大国地位,且随时准备运用军事手段维护自身利益。
而对于俄国来说,这次行动不仅检验